尊敬的会员   
网站首页 >> 财经新闻 >> 文章内容

上投基金:上投基金: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详解十四五金融业改革方向

[日期:2021-04-09]   来源:  作者:   阅读: 0[字体: ]
    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详解十四五金融业改革方向
    
     收录于话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21章第3节就“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若干要求,接下来如何细化落实?在近日上线的第22期浦山讲坛“‘十四五’开局:经济发展趋势与政策重点”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从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建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五方面详细阐述了“十四五”时期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就近期备受关注的通胀问题,王信认为,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仍然是“稳”字当头,将在保持市场流动性、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坚持货币政策稳健取向不变,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通货膨胀也仍将是央行密切关注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王信还强调,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应当被及时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十三五”金融业发展成就
    及“十四五”改革方向
    文 | 王信
    
    
    “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业
    发展和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十三五”时期,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目标,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法治建设为保障、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一)着力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一是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
    二是稳步推进利率、汇率等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运用宏观审慎评估(MPA)加强实施逆周期调节,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改革框架,逐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覆盖范围,健全本外币全口径外债和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体系。
    (二)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一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涉众金融风险得到全面治理。
    二是优化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新框架,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抓总,“一行两会一局”和地方分工负责的金融监管架构。
    三是构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础设施等统筹监管框架。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和处置机制,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持续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
    四是健全监测预警、压力测试、评估处置和市场稳定机制,全面评估中国金融体系稳健性。
    五是完善问题金融机构市场化处置和退出机制。发挥存款保险制度作用,加强风险监测和早期纠正。
    (三)增强金融配置资源能力,构建合理分工、相互补充、功能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是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积极推动落实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方案,中小银行稳健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民营银行实现常态化设立和稳妥有序发展。
    二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近3700家,总市值54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三是债券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图1 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四是加快发展票据市场,创新发展黄金市场,完善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四)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和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拓宽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强化国家重大战略金融服务,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健全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四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持续深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图2 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
    图3 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五)稳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高层次开放型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加快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对外开放。推动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成功加入SDR,人民币已经成为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不断增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使用。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积极利用重要国际平台推动宏观政策协调,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金组织的影响力,大力推动区域金融合作。
    (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便利性进一步提升。
    支付清算、金融科技、金融标准等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了世界前列,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征信、评级体系基本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四五”时期金融改革的方向
    (一)健全金融调控体系
    ?健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效管理和引导预期。
    ?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健全利率走廊机制,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
    ?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使央行政策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顺畅传导。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发力,有力服务宏观大局,加强货币政策与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统筹配合,构建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实行独立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在财政和中央银行两个“钱袋子”之间建起“防火墙”。
    (二)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好服务中小微民营企业。
    ?从完善制度入手,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各类银行公平竞争的银行体系结构。
    ?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实施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账管理,提升支持国家战略的能力。
    ?改善融资结构,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统筹规划金融业综合统计、反洗钱以及金融市场登记托管、清算结算、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推动境内外各类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三)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宏观层面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引入激励相容机制,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打通金融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按科技创新生命周期规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加快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创业投资机构体系。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充分发挥主板、科创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功能,畅通创业投资市场化退出渠道。探索金融支持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大对林下经济、板下经济、生物种业、现代农机、智慧农业等农业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要从制度上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中长期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高水平金融支持。破除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引导金融资源更多配置至小微、民营企业,提高小微、民营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性,从制度上解决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保持县域金融机构法人地位总体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构建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积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源进入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激励,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广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区域合作,引导国际资金加快投资我国绿色金融资产的步伐。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推进金融双向开放。依法合规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资本进入金融业,激发市场主体竞争和创新活力,各类金融机构平等竞争。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以普惠金融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加大金融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巩固拓展金融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以数字普惠金融等方式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
    (四)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监管,健全防范化解风险长效制度。
    ?建立权威高效专业的风险处置机制,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在问题机构有序退出中的作用,完善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化法治化退出机制,稳妥化解局部性、结构性风险。
    ?继续完善中央和地方双层金融监管体制。
    ?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优化多层次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压力测试等风险计量工具,加强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金融业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应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金融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
    ?要继续落实好近年来宣布的金融开放措施,确保各项措施全部切实落地,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要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设定统一的准入标准,推动系统化、制度化开放。
    ?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通过多边、双边、区域等多渠道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主要经济体的协调合作,建立健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深度参与国际经济金融规则的完善与制定,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变革。
    ?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开放条件下更宽领域的金融安全网。构建各类“防火墙”,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使监管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
    
    2021年货币政策仍要“稳”字当头
    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护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中,央行也高度关注就业等目标,尤其是在当前新发展格局下,应该更加关注就业,当然资产价格也是中央银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是否走高,市场是否形成通胀预期,我认为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疫情之后的世界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大不确定性。有观点认为会出现通胀,主要是基于各国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力度非常大,然而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国家采取宽松政策已经维持了相当长时间,近期物价走势是否出现根本性的扭转,我认为还需要深入观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不一定就会导致物价走高。有研究表明,欧元区物价起不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宽松的政策使僵尸企业很容易获取低成本资金,市场不能出清造成了产能过剩,导致物价低迷。当然这只是作用机制之一,可能还存在其他作用机制。总之,影响物价的因素很多,并不是实行超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必然能带动物价上涨。
    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仍然是“稳”字当头。央行将在保持市场流动性、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坚持货币政策稳健取向不变,尽量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我们会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物价变化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把握好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
    稳健货币政策并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我们将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着力提高对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在此过程中,央行需要加强与市场的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现在人民银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等方式来加强与市场的交流,这是中央银行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举措。
    
    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我从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度来谈谈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一是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密切关注宏观杠杆率的变化,对金融体系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及时采取措施。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举措,包括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宏观审慎管理。这里我想强调一点,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原来的高碳产业逐步退出,相应的金融资源投入可能面临价值重估,这可能给我们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当前,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上也在探索如何将其纳入宏观审慎管理。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30·60目标”之后,绿色低碳发展将是“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时期内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应及早研究应对措施。
    二是充分发挥存保机构的早期干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研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动态预警机制,一定条件下触发存保机构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早期干预,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三是形成有效的债务处置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债务处置机制,明确处置机构、资金来源、偿付顺序、相关各方责任义务等重要事项。压实地方政府、问题机构及其债权人的责任,避免一味依赖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而形成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责编: 李俊虎|视觉:李盼 东子 飞翔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详解十四五金融业改革方向
    
     收录于话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21章第3节就“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若干要求,接下来如何细化落实?在近日上线的第22期浦山讲坛“‘十四五’开局:经济发展趋势与政策重点”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从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建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五方面详细阐述了“十四五”时期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就近期备受关注的通胀问题,王信认为,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仍然是“稳”字当头,将在保持市场流动性、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坚持货币政策稳健取向不变,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通货膨胀也仍将是央行密切关注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王信还强调,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应当被及时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十三五”金融业发展成就
    及“十四五”改革方向
    文 | 王信
    
    
    “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业
    发展和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十三五”时期,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目标,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法治建设为保障、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一)着力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一是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
    二是稳步推进利率、汇率等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运用宏观审慎评估(MPA)加强实施逆周期调节,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改革框架,逐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覆盖范围,健全本外币全口径外债和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体系。
    (二)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一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涉众金融风险得到全面治理。
    二是优化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新框架,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抓总,“一行两会一局”和地方分工负责的金融监管架构。
    三是构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础设施等统筹监管框架。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和处置机制,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持续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
    四是健全监测预警、压力测试、评估处置和市场稳定机制,全面评估中国金融体系稳健性。
    五是完善问题金融机构市场化处置和退出机制。发挥存款保险制度作用,加强风险监测和早期纠正。
    (三)增强金融配置资源能力,构建合理分工、相互补充、功能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是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积极推动落实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方案,中小银行稳健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民营银行实现常态化设立和稳妥有序发展。
    二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近3700家,总市值54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三是债券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图1 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四是加快发展票据市场,创新发展黄金市场,完善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四)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和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拓宽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强化国家重大战略金融服务,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健全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四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持续深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图2 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
    图3 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五)稳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高层次开放型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加快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对外开放。推动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成功加入SDR,人民币已经成为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不断增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使用。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积极利用重要国际平台推动宏观政策协调,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金组织的影响力,大力推动区域金融合作。
    (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便利性进一步提升。
    支付清算、金融科技、金融标准等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了世界前列,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征信、评级体系基本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四五”时期金融改革的方向
    (一)健全金融调控体系
    ?健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效管理和引导预期。
    ?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健全利率走廊机制,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
    ?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使央行政策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顺畅传导。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发力,有力服务宏观大局,加强货币政策与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统筹配合,构建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实行独立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在财政和中央银行两个“钱袋子”之间建起“防火墙”。
    (二)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好服务中小微民营企业。
    ?从完善制度入手,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各类银行公平竞争的银行体系结构。
    ?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实施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账管理,提升支持国家战略的能力。
    ?改善融资结构,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统筹规划金融业综合统计、反洗钱以及金融市场登记托管、清算结算、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推动境内外各类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三)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宏观层面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引入激励相容机制,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打通金融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按科技创新生命周期规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加快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创业投资机构体系。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充分发挥主板、科创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功能,畅通创业投资市场化退出渠道。探索金融支持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大对林下经济、板下经济、生物种业、现代农机、智慧农业等农业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要从制度上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中长期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高水平金融支持。破除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引导金融资源更多配置至小微、民营企业,提高小微、民营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性,从制度上解决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保持县域金融机构法人地位总体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构建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积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源进入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激励,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广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区域合作,引导国际资金加快投资我国绿色金融资产的步伐。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推进金融双向开放。依法合规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资本进入金融业,激发市场主体竞争和创新活力,各类金融机构平等竞争。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以普惠金融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加大金融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巩固拓展金融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以数字普惠金融等方式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
    (四)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监管,健全防范化解风险长效制度。
    ?建立权威高效专业的风险处置机制,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在问题机构有序退出中的作用,完善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化法治化退出机制,稳妥化解局部性、结构性风险。
    ?继续完善中央和地方双层金融监管体制。
    ?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优化多层次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压力测试等风险计量工具,加强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金融业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应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金融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
    ?要继续落实好近年来宣布的金融开放措施,确保各项措施全部切实落地,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要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设定统一的准入标准,推动系统化、制度化开放。
    ?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通过多边、双边、区域等多渠道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主要经济体的协调合作,建立健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深度参与国际经济金融规则的完善与制定,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变革。
    ?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开放条件下更宽领域的金融安全网。构建各类“防火墙”,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使监管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
    
    2021年货币政策仍要“稳”字当头
    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护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中,央行也高度关注就业等目标,尤其是在当前新发展格局下,应该更加关注就业,当然资产价格也是中央银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是否走高,市场是否形成通胀预期,我认为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疫情之后的世界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大不确定性。有观点认为会出现通胀,主要是基于各国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力度非常大,然而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国家采取宽松政策已经维持了相当长时间,近期物价走势是否出现根本性的扭转,我认为还需要深入观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不一定就会导致物价走高。有研究表明,欧元区物价起不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宽松的政策使僵尸企业很容易获取低成本资金,市场不能出清造成了产能过剩,导致物价低迷。当然这只是作用机制之一,可能还存在其他作用机制。总之,影响物价的因素很多,并不是实行超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必然能带动物价上涨。
    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仍然是“稳”字当头。央行将在保持市场流动性、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坚持货币政策稳健取向不变,尽量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我们会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物价变化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把握好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
    稳健货币政策并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我们将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着力提高对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在此过程中,央行需要加强与市场的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现在人民银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等方式来加强与市场的交流,这是中央银行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举措。
    
    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我从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度来谈谈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一是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密切关注宏观杠杆率的变化,对金融体系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及时采取措施。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举措,包括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宏观审慎管理。这里我想强调一点,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原来的高碳产业逐步退出,相应的金融资源投入可能面临价值重估,这可能给我们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当前,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上也在探索如何将其纳入宏观审慎管理。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30·60目标”之后,绿色低碳发展将是“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时期内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应及早研究应对措施。
    二是充分发挥存保机构的早期干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研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动态预警机制,一定条件下触发存保机构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早期干预,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三是形成有效的债务处置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债务处置机制,明确处置机构、资金来源、偿付顺序、相关各方责任义务等重要事项。压实地方政府、问题机构及其债权人的责任,避免一味依赖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而形成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责编: 李俊虎|视觉:李盼 东子 飞翔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详解十四五金融业改革方向
    
     收录于话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21章第3节就“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若干要求,接下来如何细化落实?在近日上线的第22期浦山讲坛“‘十四五’开局:经济发展趋势与政策重点”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从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建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五方面详细阐述了“十四五”时期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就近期备受关注的通胀问题,王信认为,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仍然是“稳”字当头,将在保持市场流动性、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坚持货币政策稳健取向不变,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通货膨胀也仍将是央行密切关注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王信还强调,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应当被及时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十三五”金融业发展成就
    及“十四五”改革方向
    文 | 王信
    
    
    “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业
    发展和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十三五”时期,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目标,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法治建设为保障、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一)着力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一是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
    二是稳步推进利率、汇率等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运用宏观审慎评估(MPA)加强实施逆周期调节,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改革框架,逐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覆盖范围,健全本外币全口径外债和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体系。
    (二)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一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涉众金融风险得到全面治理。
    二是优化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新框架,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抓总,“一行两会一局”和地方分工负责的金融监管架构。
    三是构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础设施等统筹监管框架。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和处置机制,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持续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
    四是健全监测预警、压力测试、评估处置和市场稳定机制,全面评估中国金融体系稳健性。
    五是完善问题金融机构市场化处置和退出机制。发挥存款保险制度作用,加强风险监测和早期纠正。
    (三)增强金融配置资源能力,构建合理分工、相互补充、功能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是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积极推动落实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方案,中小银行稳健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民营银行实现常态化设立和稳妥有序发展。
    二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近3700家,总市值54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三是债券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图1 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四是加快发展票据市场,创新发展黄金市场,完善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四)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和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拓宽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强化国家重大战略金融服务,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健全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四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持续深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图2 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
    图3 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五)稳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高层次开放型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加快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对外开放。推动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成功加入SDR,人民币已经成为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不断增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使用。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积极利用重要国际平台推动宏观政策协调,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金组织的影响力,大力推动区域金融合作。
    (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便利性进一步提升。
    支付清算、金融科技、金融标准等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了世界前列,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征信、评级体系基本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四五”时期金融改革的方向
    (一)健全金融调控体系
    ?健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效管理和引导预期。
    ?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健全利率走廊机制,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
    ?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使央行政策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顺畅传导。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发力,有力服务宏观大局,加强货币政策与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统筹配合,构建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实行独立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在财政和中央银行两个“钱袋子”之间建起“防火墙”。
    (二)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好服务中小微民营企业。
    ?从完善制度入手,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各类银行公平竞争的银行体系结构。
    ?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实施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账管理,提升支持国家战略的能力。
    ?改善融资结构,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统筹规划金融业综合统计、反洗钱以及金融市场登记托管、清算结算、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推动境内外各类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三)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宏观层面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引入激励相容机制,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打通金融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按科技创新生命周期规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加快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创业投资机构体系。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充分发挥主板、科创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功能,畅通创业投资市场化退出渠道。探索金融支持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大对林下经济、板下经济、生物种业、现代农机、智慧农业等农业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要从制度上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中长期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高水平金融支持。破除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引导金融资源更多配置至小微、民营企业,提高小微、民营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性,从制度上解决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保持县域金融机构法人地位总体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构建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积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源进入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激励,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广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区域合作,引导国际资金加快投资我国绿色金融资产的步伐。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推进金融双向开放。依法合规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资本进入金融业,激发市场主体竞争和创新活力,各类金融机构平等竞争。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以普惠金融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加大金融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巩固拓展金融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以数字普惠金融等方式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
    (四)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监管,健全防范化解风险长效制度。
    ?建立权威高效专业的风险处置机制,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在问题机构有序退出中的作用,完善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化法治化退出机制,稳妥化解局部性、结构性风险。
    ?继续完善中央和地方双层金融监管体制。
    ?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优化多层次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压力测试等风险计量工具,加强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金融业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应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金融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
    ?要继续落实好近年来宣布的金融开放措施,确保各项措施全部切实落地,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要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设定统一的准入标准,推动系统化、制度化开放。
    ?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通过多边、双边、区域等多渠道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主要经济体的协调合作,建立健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深度参与国际经济金融规则的完善与制定,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变革。
    ?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开放条件下更宽领域的金融安全网。构建各类“防火墙”,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使监管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
    
    2021年货币政策仍要“稳”字当头
    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护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中,央行也高度关注就业等目标,尤其是在当前新发展格局下,应该更加关注就业,当然资产价格也是中央银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是否走高,市场是否形成通胀预期,我认为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疫情之后的世界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大不确定性。有观点认为会出现通胀,主要是基于各国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力度非常大,然而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国家采取宽松政策已经维持了相当长时间,近期物价走势是否出现根本性的扭转,我认为还需要深入观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不一定就会导致物价走高。有研究表明,欧元区物价起不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宽松的政策使僵尸企业很容易获取低成本资金,市场不能出清造成了产能过剩,导致物价低迷。当然这只是作用机制之一,可能还存在其他作用机制。总之,影响物价的因素很多,并不是实行超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必然能带动物价上涨。
    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仍然是“稳”字当头。央行将在保持市场流动性、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坚持货币政策稳健取向不变,尽量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我们会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物价变化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把握好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
    稳健货币政策并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我们将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着力提高对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在此过程中,央行需要加强与市场的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现在人民银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等方式来加强与市场的交流,这是中央银行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举措。
    
    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我从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度来谈谈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一是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密切关注宏观杠杆率的变化,对金融体系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及时采取措施。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举措,包括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宏观审慎管理。这里我想强调一点,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原来的高碳产业逐步退出,相应的金融资源投入可能面临价值重估,这可能给我们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当前,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上也在探索如何将其纳入宏观审慎管理。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30·60目标”之后,绿色低碳发展将是“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时期内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应及早研究应对措施。
    二是充分发挥存保机构的早期干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研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动态预警机制,一定条件下触发存保机构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早期干预,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三是形成有效的债务处置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债务处置机制,明确处置机构、资金来源、偿付顺序、相关各方责任义务等重要事项。压实地方政府、问题机构及其债权人的责任,避免一味依赖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而形成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责编: 李俊虎|视觉:李盼 东子 飞翔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