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会员   
网站首页 >> 股市新闻 >> 文章内容

《美股70年》,波澜壮阔的行业变迁(二)

[日期:2022-03-12]   来源:  作者:   阅读: 0[字体: ]
    《美股70年》,波澜壮阔的行业变迁(二)
    
    书接《美股70年》,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一)
    在《美股70年》的第二部分,作者回顾了从1966~2018年九大行业的行情与基本面,包括必需消费、可选消费、医疗保健、金融、信息科技、工业、公用事业、原材料和能源。复盘完这半个世纪的行情,会感叹行业变迁力量的强大,无论是从电子管、半导体、计算机、软件、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变化,还是从百货、日用品商超、专业零售、互联网电商的变化,在成就了一批批新公司的同时,也在埋葬一批批的老公司。没有绝对的好行业,也没有绝对的非卖品,被固执的行业偏好束缚着,总想着一劳永逸是不行的;不是大市值公司就没发展,很多50年前的龙头到现在依然是龙头,也不是小公司就值得买,毕竟大多数小企业永远也不会成长为大企业。不预测宏观,不预测市场情绪,没有行业偏见,没有市值大小偏见,没有风格偏见,只关心行业的发展,聚焦在能看懂的具体公司上,优中选优构建组合。一、行业表现1)整体表现从1968到2018年的50年,美股整体年化收益率为10.8%。细分到行业的话,只有必需消费、医疗保健和可选消费有超过大盘的额外收益,其中必需消费取得了明显的优势;金融行业基本与大盘一致;而原材料、能源的周期行业、信息科技行业则明显跑输大盘。
    对于每个行业,作者列出了1970年开始每隔10年的Top10市值公司,基于此再比较下2018年相比1970年其中最大市值公司的市值涨幅、最小市值公司的市值涨幅、最大与最小市值倍数,就会发现:
    金融、必需消费、医疗保健行业,最大与最小市值的涨幅都很大,说明说水大鱼大,龙头公司们与宏观经济共发展,而这三个行业最大与最小市值的倍数都在增大,也说明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加;其他行业最大与最小市值的涨幅都一般,从最大与最小市值倍数变化,可以看到可选消费行业极其分散,而工业、信息科技、能源的Top10格局也变得更加多元化。2)阶段表现当然,以上只是横跨50年的节点数据,并不代表中间的过程,比如有的可能前半段增长快,后半段增长慢,有的可能相反,再比如中间的波动也会相差很大。
    从这6个阶段相对于大盘的超额收益看,没有一个行业一直存在超额收益,行业的发展和市场偏好总是在波动发展的:
    必需消费,早期长期取得大幅超额收益,但2010年后却大幅跑输整体。可选消费,相比必需消费波动更大,大部分时间都跑输了必需消费,但2010年后由于亚马逊等大幅跑赢了必需消费。医疗保健,紧跟大盘走势非常稳健,并有时取得大幅超额收益。金融,也紧跟大盘走势,并随地产周期发展。能源,波动最大,与石油价格息息相关。3)长牛公司再比较下1970年与2018年Top10市值的公司名单。如果一个龙头公司能延续48年的,至少说明其优势相当明显,而且也应该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变化小的行业。
    必需消费、医疗保健、金融、公用事业、工业行业中,有近一半的公司还是48年后的龙头,其中必需消费、医疗保健和金融行业中的公司增速较高。信息科技、可选消费,行业变化最大,只有一家公司勉强还在Top10中,而且市值增长较低。必需消费行业的变化最小,可口可乐早在1957年就是食品饮料的第二大市值公司,当年的纳贝斯克(卡夫)最终演化成的卡夫亨氏和亿滋国际,以及高特立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也都在2018年Top10中。医疗保健行业变化较小,其中强生还收购了当年的华纳-兰伯特公司,金融行业也类似,花旗集团合并了旅行者集团,摩根大通合并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另外,以上只是市值变化,不包括分红、股份回购、并购增发等其他对股东收益的影响。
    
    二、行业回顾这些行业的变化有其背后的商业逻辑,过去绝不代表将来,但了解这些可以帮我们站在当下、站在中国的市场上展望未来。1)必需消费70年代之前,并没有必需消费和可选消费的分类,而是食品业、服装业、电影业等细分行业。在70年代之后,美股的必需消费板块盈利能力增强,是唯一ROE持续高于整体的行业,主要原因是市场集中度提升、海外扩张、净利润率提高,行业也从2000年之前的快速成长驱动,到之后的低增长、高分红和股份回购驱动。作为传统行业的好处是变化很小,除了上表中可口可乐、百事、宝洁、高特立(菲利普莫里斯)、纳贝斯克(卡夫亨氏和亿滋国际)外,当年还在Top10中的安海斯-布希公司(A-B公司,百威啤酒厂商)、凯洛格公司(家乐氏)、吉列(后被宝洁收购)、金宝汤(罐头汤食品公司),现在也都活的好好的。当然,变化慢不代表铁打一块,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偏好、互联网新零售、品牌认知度等变化,肯定有巨头会衰败,参见《DTC创造品牌奇迹》。况且这种低增长、高分红的模式类似固定收益产品,受利率影响大,未来带给投资者的收益也不能报太高期望。2)可选消费可选消费是个大箩筐,细分行业众多,无法简单总结出总的规律。作为整体略跑赢大盘,而且整体盈利能力ROE也波动很大,主要是作为消费者的需求端和厂家产品的供应端都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当年如日中天的百货(西尔斯、杰西潘尼、梅西百货)、广播电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都衰败了。当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汽车三巨头,后来倒是取得了阶段性高收益,但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受宏观经济、利率、地产等周期影响大,而且现在特斯拉等电动车来袭,传统汽车公司风光不在。从厂商到消费者的零售业需求是永续的,但竞争激烈、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的百货、到多元零售(沃尔玛、好市多)、家居等专业零售(家得宝、劳氏)、再到互联网零售(亚马逊)。在2018年的Top10中,还有麦当劳、星巴克、耐克,得益于快餐、咖啡店、运动服饰等标准产品的全球化扩张及品牌价值。3)金融金融是资本驱动的行业,大头是银行业,过去金融行业基本取得了大盘的平均收益。银行是永续的行业,背后是宏观经济的兴衰,虽然业务看似沉闷无趣但变化小,反而出现了很多长寿公司。由于是资金驱动而非人力、固定资产驱动,边际成本低,比如1百亿与1千亿贷款业务的成本并没有增长多少。另外,金融业的并购也进一步做大了规模,导致龙头市值不断增加。金融业另外的特点,是在危机时波动明显加大,巨头也会轰然倒塌,另外与地产周期联动紧密。但过往数据显示,金融股的超额收益和经济周期并不完全一致,背后有太多的决定因素。在2018年,除了之前那几家长牛公司外,主要还多了保险投资巨头伯克希尔哈撒韦,以零售客户和交叉销售起家的富国银行等。4)医疗保健医疗保健行业,盈利能力不仅持续强于大盘,还相当稳定,而且自1970年以来很多龙头公司地位相当稳定。背后可能是因为医药业拼研发看效果,而非价格、品牌竞争,像强生、默克、辉瑞、礼来等巨头,在很早之前就在自己的领域建立了优势,并没有产生恶性的竞争。在1970年的Top10中,还有其他像惠氏、先灵葆雅、施贵宝、斯特林等公司,现在也都很厉害,而到了2018年,又多了“医疗+健康险”巨头联合健康、生物制药巨头安进、药品零售巨头西维斯。5)信息科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信息科技行业收益远跑输大盘,波动和估值也高于美股整体,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变革快,而技术本身很难形成长期护城河,所以每隔二三十年就会出现行业龙头的大洗牌。1970年的Top中,柯达、施乐、优利、摩托罗拉公司都不在了,在2018年多了苹果、微软、英伟达等新贵。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信息科技分类并不完全准确,比如谷歌、Meta划分到了电信行业,亚马逊划分到了可选消费,而Visa/ Master虽然划分为信息技术行业但更应该属于金融业。虽然信息科技行业作为整体收益一般,但永远不缺阶段性的牛股,而且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本身与商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可能形成原来没有过的竞争优势。6)能源与原材料这两个都属于周期性行业,作为整体都跑输大盘,而且周期波动大。但这种传统行业也不乏长寿的巨头,像陶氏杜邦已经称雄了半个多世纪,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等能源巨头,更是在能源危机等推动下,产生过大幅的超额收益,而现在的世界还远离不开石油。7)公用事业公用事业行业,收益处于中下游水平,是类固定收益的防御品种,在美股7次经济危机中有6次跑赢大盘。这个行业弹性小,受无风险利率、市场风险偏好影响大,而且在美股历史上受电力法案等价格管控的变化,也出现过阶段性的好收益。8)工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工业作为整体虽然略跑输大盘,但龙头公司的地位确实相当稳健,1970年的通用电气、霍尼韦尔、卡特彼勒、联合太平洋等都出现在2018年的Top10中。传统的工业也是容易让人忽略、沉闷的领域,过去行业本身的技术变化并不快,龙头公司建立的优势比较稳健。在2018年,还有了联合包裹、联邦快递、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风险提示:此文只是本人的投资笔记,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美股70年》,波澜壮阔的行业变迁(二)
    
    书接《美股70年》,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一)
    在《美股70年》的第二部分,作者回顾了从1966~2018年九大行业的行情与基本面,包括必需消费、可选消费、医疗保健、金融、信息科技、工业、公用事业、原材料和能源。复盘完这半个世纪的行情,会感叹行业变迁力量的强大,无论是从电子管、半导体、计算机、软件、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变化,还是从百货、日用品商超、专业零售、互联网电商的变化,在成就了一批批新公司的同时,也在埋葬一批批的老公司。没有绝对的好行业,也没有绝对的非卖品,被固执的行业偏好束缚着,总想着一劳永逸是不行的;不是大市值公司就没发展,很多50年前的龙头到现在依然是龙头,也不是小公司就值得买,毕竟大多数小企业永远也不会成长为大企业。不预测宏观,不预测市场情绪,没有行业偏见,没有市值大小偏见,没有风格偏见,只关心行业的发展,聚焦在能看懂的具体公司上,优中选优构建组合。一、行业表现1)整体表现从1968到2018年的50年,美股整体年化收益率为10.8%。细分到行业的话,只有必需消费、医疗保健和可选消费有超过大盘的额外收益,其中必需消费取得了明显的优势;金融行业基本与大盘一致;而原材料、能源的周期行业、信息科技行业则明显跑输大盘。
    对于每个行业,作者列出了1970年开始每隔10年的Top10市值公司,基于此再比较下2018年相比1970年其中最大市值公司的市值涨幅、最小市值公司的市值涨幅、最大与最小市值倍数,就会发现:
    金融、必需消费、医疗保健行业,最大与最小市值的涨幅都很大,说明说水大鱼大,龙头公司们与宏观经济共发展,而这三个行业最大与最小市值的倍数都在增大,也说明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加;其他行业最大与最小市值的涨幅都一般,从最大与最小市值倍数变化,可以看到可选消费行业极其分散,而工业、信息科技、能源的Top10格局也变得更加多元化。2)阶段表现当然,以上只是横跨50年的节点数据,并不代表中间的过程,比如有的可能前半段增长快,后半段增长慢,有的可能相反,再比如中间的波动也会相差很大。
    从这6个阶段相对于大盘的超额收益看,没有一个行业一直存在超额收益,行业的发展和市场偏好总是在波动发展的:
    必需消费,早期长期取得大幅超额收益,但2010年后却大幅跑输整体。可选消费,相比必需消费波动更大,大部分时间都跑输了必需消费,但2010年后由于亚马逊等大幅跑赢了必需消费。医疗保健,紧跟大盘走势非常稳健,并有时取得大幅超额收益。金融,也紧跟大盘走势,并随地产周期发展。能源,波动最大,与石油价格息息相关。3)长牛公司再比较下1970年与2018年Top10市值的公司名单。如果一个龙头公司能延续48年的,至少说明其优势相当明显,而且也应该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变化小的行业。
    必需消费、医疗保健、金融、公用事业、工业行业中,有近一半的公司还是48年后的龙头,其中必需消费、医疗保健和金融行业中的公司增速较高。信息科技、可选消费,行业变化最大,只有一家公司勉强还在Top10中,而且市值增长较低。必需消费行业的变化最小,可口可乐早在1957年就是食品饮料的第二大市值公司,当年的纳贝斯克(卡夫)最终演化成的卡夫亨氏和亿滋国际,以及高特立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也都在2018年Top10中。医疗保健行业变化较小,其中强生还收购了当年的华纳-兰伯特公司,金融行业也类似,花旗集团合并了旅行者集团,摩根大通合并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另外,以上只是市值变化,不包括分红、股份回购、并购增发等其他对股东收益的影响。
    
    二、行业回顾这些行业的变化有其背后的商业逻辑,过去绝不代表将来,但了解这些可以帮我们站在当下、站在中国的市场上展望未来。1)必需消费70年代之前,并没有必需消费和可选消费的分类,而是食品业、服装业、电影业等细分行业。在70年代之后,美股的必需消费板块盈利能力增强,是唯一ROE持续高于整体的行业,主要原因是市场集中度提升、海外扩张、净利润率提高,行业也从2000年之前的快速成长驱动,到之后的低增长、高分红和股份回购驱动。作为传统行业的好处是变化很小,除了上表中可口可乐、百事、宝洁、高特立(菲利普莫里斯)、纳贝斯克(卡夫亨氏和亿滋国际)外,当年还在Top10中的安海斯-布希公司(A-B公司,百威啤酒厂商)、凯洛格公司(家乐氏)、吉列(后被宝洁收购)、金宝汤(罐头汤食品公司),现在也都活的好好的。当然,变化慢不代表铁打一块,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偏好、互联网新零售、品牌认知度等变化,肯定有巨头会衰败,参见《DTC创造品牌奇迹》。况且这种低增长、高分红的模式类似固定收益产品,受利率影响大,未来带给投资者的收益也不能报太高期望。2)可选消费可选消费是个大箩筐,细分行业众多,无法简单总结出总的规律。作为整体略跑赢大盘,而且整体盈利能力ROE也波动很大,主要是作为消费者的需求端和厂家产品的供应端都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当年如日中天的百货(西尔斯、杰西潘尼、梅西百货)、广播电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都衰败了。当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汽车三巨头,后来倒是取得了阶段性高收益,但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受宏观经济、利率、地产等周期影响大,而且现在特斯拉等电动车来袭,传统汽车公司风光不在。从厂商到消费者的零售业需求是永续的,但竞争激烈、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的百货、到多元零售(沃尔玛、好市多)、家居等专业零售(家得宝、劳氏)、再到互联网零售(亚马逊)。在2018年的Top10中,还有麦当劳、星巴克、耐克,得益于快餐、咖啡店、运动服饰等标准产品的全球化扩张及品牌价值。3)金融金融是资本驱动的行业,大头是银行业,过去金融行业基本取得了大盘的平均收益。银行是永续的行业,背后是宏观经济的兴衰,虽然业务看似沉闷无趣但变化小,反而出现了很多长寿公司。由于是资金驱动而非人力、固定资产驱动,边际成本低,比如1百亿与1千亿贷款业务的成本并没有增长多少。另外,金融业的并购也进一步做大了规模,导致龙头市值不断增加。金融业另外的特点,是在危机时波动明显加大,巨头也会轰然倒塌,另外与地产周期联动紧密。但过往数据显示,金融股的超额收益和经济周期并不完全一致,背后有太多的决定因素。在2018年,除了之前那几家长牛公司外,主要还多了保险投资巨头伯克希尔哈撒韦,以零售客户和交叉销售起家的富国银行等。4)医疗保健医疗保健行业,盈利能力不仅持续强于大盘,还相当稳定,而且自1970年以来很多龙头公司地位相当稳定。背后可能是因为医药业拼研发看效果,而非价格、品牌竞争,像强生、默克、辉瑞、礼来等巨头,在很早之前就在自己的领域建立了优势,并没有产生恶性的竞争。在1970年的Top10中,还有其他像惠氏、先灵葆雅、施贵宝、斯特林等公司,现在也都很厉害,而到了2018年,又多了“医疗+健康险”巨头联合健康、生物制药巨头安进、药品零售巨头西维斯。5)信息科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信息科技行业收益远跑输大盘,波动和估值也高于美股整体,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变革快,而技术本身很难形成长期护城河,所以每隔二三十年就会出现行业龙头的大洗牌。1970年的Top中,柯达、施乐、优利、摩托罗拉公司都不在了,在2018年多了苹果、微软、英伟达等新贵。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信息科技分类并不完全准确,比如谷歌、Meta划分到了电信行业,亚马逊划分到了可选消费,而Visa/ Master虽然划分为信息技术行业但更应该属于金融业。虽然信息科技行业作为整体收益一般,但永远不缺阶段性的牛股,而且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本身与商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可能形成原来没有过的竞争优势。6)能源与原材料这两个都属于周期性行业,作为整体都跑输大盘,而且周期波动大。但这种传统行业也不乏长寿的巨头,像陶氏杜邦已经称雄了半个多世纪,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等能源巨头,更是在能源危机等推动下,产生过大幅的超额收益,而现在的世界还远离不开石油。7)公用事业公用事业行业,收益处于中下游水平,是类固定收益的防御品种,在美股7次经济危机中有6次跑赢大盘。这个行业弹性小,受无风险利率、市场风险偏好影响大,而且在美股历史上受电力法案等价格管控的变化,也出现过阶段性的好收益。8)工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工业作为整体虽然略跑输大盘,但龙头公司的地位确实相当稳健,1970年的通用电气、霍尼韦尔、卡特彼勒、联合太平洋等都出现在2018年的Top10中。传统的工业也是容易让人忽略、沉闷的领域,过去行业本身的技术变化并不快,龙头公司建立的优势比较稳健。在2018年,还有了联合包裹、联邦快递、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风险提示:此文只是本人的投资笔记,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美股70年》,波澜壮阔的行业变迁(二)
    
    书接《美股70年》,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一)
    在《美股70年》的第二部分,作者回顾了从1966~2018年九大行业的行情与基本面,包括必需消费、可选消费、医疗保健、金融、信息科技、工业、公用事业、原材料和能源。复盘完这半个世纪的行情,会感叹行业变迁力量的强大,无论是从电子管、半导体、计算机、软件、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变化,还是从百货、日用品商超、专业零售、互联网电商的变化,在成就了一批批新公司的同时,也在埋葬一批批的老公司。没有绝对的好行业,也没有绝对的非卖品,被固执的行业偏好束缚着,总想着一劳永逸是不行的;不是大市值公司就没发展,很多50年前的龙头到现在依然是龙头,也不是小公司就值得买,毕竟大多数小企业永远也不会成长为大企业。不预测宏观,不预测市场情绪,没有行业偏见,没有市值大小偏见,没有风格偏见,只关心行业的发展,聚焦在能看懂的具体公司上,优中选优构建组合。一、行业表现1)整体表现从1968到2018年的50年,美股整体年化收益率为10.8%。细分到行业的话,只有必需消费、医疗保健和可选消费有超过大盘的额外收益,其中必需消费取得了明显的优势;金融行业基本与大盘一致;而原材料、能源的周期行业、信息科技行业则明显跑输大盘。
    对于每个行业,作者列出了1970年开始每隔10年的Top10市值公司,基于此再比较下2018年相比1970年其中最大市值公司的市值涨幅、最小市值公司的市值涨幅、最大与最小市值倍数,就会发现:
    金融、必需消费、医疗保健行业,最大与最小市值的涨幅都很大,说明说水大鱼大,龙头公司们与宏观经济共发展,而这三个行业最大与最小市值的倍数都在增大,也说明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加;其他行业最大与最小市值的涨幅都一般,从最大与最小市值倍数变化,可以看到可选消费行业极其分散,而工业、信息科技、能源的Top10格局也变得更加多元化。2)阶段表现当然,以上只是横跨50年的节点数据,并不代表中间的过程,比如有的可能前半段增长快,后半段增长慢,有的可能相反,再比如中间的波动也会相差很大。
    从这6个阶段相对于大盘的超额收益看,没有一个行业一直存在超额收益,行业的发展和市场偏好总是在波动发展的:
    必需消费,早期长期取得大幅超额收益,但2010年后却大幅跑输整体。可选消费,相比必需消费波动更大,大部分时间都跑输了必需消费,但2010年后由于亚马逊等大幅跑赢了必需消费。医疗保健,紧跟大盘走势非常稳健,并有时取得大幅超额收益。金融,也紧跟大盘走势,并随地产周期发展。能源,波动最大,与石油价格息息相关。3)长牛公司再比较下1970年与2018年Top10市值的公司名单。如果一个龙头公司能延续48年的,至少说明其优势相当明显,而且也应该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变化小的行业。
    必需消费、医疗保健、金融、公用事业、工业行业中,有近一半的公司还是48年后的龙头,其中必需消费、医疗保健和金融行业中的公司增速较高。信息科技、可选消费,行业变化最大,只有一家公司勉强还在Top10中,而且市值增长较低。必需消费行业的变化最小,可口可乐早在1957年就是食品饮料的第二大市值公司,当年的纳贝斯克(卡夫)最终演化成的卡夫亨氏和亿滋国际,以及高特立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也都在2018年Top10中。医疗保健行业变化较小,其中强生还收购了当年的华纳-兰伯特公司,金融行业也类似,花旗集团合并了旅行者集团,摩根大通合并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另外,以上只是市值变化,不包括分红、股份回购、并购增发等其他对股东收益的影响。
    
    二、行业回顾这些行业的变化有其背后的商业逻辑,过去绝不代表将来,但了解这些可以帮我们站在当下、站在中国的市场上展望未来。1)必需消费70年代之前,并没有必需消费和可选消费的分类,而是食品业、服装业、电影业等细分行业。在70年代之后,美股的必需消费板块盈利能力增强,是唯一ROE持续高于整体的行业,主要原因是市场集中度提升、海外扩张、净利润率提高,行业也从2000年之前的快速成长驱动,到之后的低增长、高分红和股份回购驱动。作为传统行业的好处是变化很小,除了上表中可口可乐、百事、宝洁、高特立(菲利普莫里斯)、纳贝斯克(卡夫亨氏和亿滋国际)外,当年还在Top10中的安海斯-布希公司(A-B公司,百威啤酒厂商)、凯洛格公司(家乐氏)、吉列(后被宝洁收购)、金宝汤(罐头汤食品公司),现在也都活的好好的。当然,变化慢不代表铁打一块,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偏好、互联网新零售、品牌认知度等变化,肯定有巨头会衰败,参见《DTC创造品牌奇迹》。况且这种低增长、高分红的模式类似固定收益产品,受利率影响大,未来带给投资者的收益也不能报太高期望。2)可选消费可选消费是个大箩筐,细分行业众多,无法简单总结出总的规律。作为整体略跑赢大盘,而且整体盈利能力ROE也波动很大,主要是作为消费者的需求端和厂家产品的供应端都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当年如日中天的百货(西尔斯、杰西潘尼、梅西百货)、广播电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都衰败了。当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汽车三巨头,后来倒是取得了阶段性高收益,但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受宏观经济、利率、地产等周期影响大,而且现在特斯拉等电动车来袭,传统汽车公司风光不在。从厂商到消费者的零售业需求是永续的,但竞争激烈、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的百货、到多元零售(沃尔玛、好市多)、家居等专业零售(家得宝、劳氏)、再到互联网零售(亚马逊)。在2018年的Top10中,还有麦当劳、星巴克、耐克,得益于快餐、咖啡店、运动服饰等标准产品的全球化扩张及品牌价值。3)金融金融是资本驱动的行业,大头是银行业,过去金融行业基本取得了大盘的平均收益。银行是永续的行业,背后是宏观经济的兴衰,虽然业务看似沉闷无趣但变化小,反而出现了很多长寿公司。由于是资金驱动而非人力、固定资产驱动,边际成本低,比如1百亿与1千亿贷款业务的成本并没有增长多少。另外,金融业的并购也进一步做大了规模,导致龙头市值不断增加。金融业另外的特点,是在危机时波动明显加大,巨头也会轰然倒塌,另外与地产周期联动紧密。但过往数据显示,金融股的超额收益和经济周期并不完全一致,背后有太多的决定因素。在2018年,除了之前那几家长牛公司外,主要还多了保险投资巨头伯克希尔哈撒韦,以零售客户和交叉销售起家的富国银行等。4)医疗保健医疗保健行业,盈利能力不仅持续强于大盘,还相当稳定,而且自1970年以来很多龙头公司地位相当稳定。背后可能是因为医药业拼研发看效果,而非价格、品牌竞争,像强生、默克、辉瑞、礼来等巨头,在很早之前就在自己的领域建立了优势,并没有产生恶性的竞争。在1970年的Top10中,还有其他像惠氏、先灵葆雅、施贵宝、斯特林等公司,现在也都很厉害,而到了2018年,又多了“医疗+健康险”巨头联合健康、生物制药巨头安进、药品零售巨头西维斯。5)信息科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信息科技行业收益远跑输大盘,波动和估值也高于美股整体,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变革快,而技术本身很难形成长期护城河,所以每隔二三十年就会出现行业龙头的大洗牌。1970年的Top中,柯达、施乐、优利、摩托罗拉公司都不在了,在2018年多了苹果、微软、英伟达等新贵。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信息科技分类并不完全准确,比如谷歌、Meta划分到了电信行业,亚马逊划分到了可选消费,而Visa/ Master虽然划分为信息技术行业但更应该属于金融业。虽然信息科技行业作为整体收益一般,但永远不缺阶段性的牛股,而且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本身与商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可能形成原来没有过的竞争优势。6)能源与原材料这两个都属于周期性行业,作为整体都跑输大盘,而且周期波动大。但这种传统行业也不乏长寿的巨头,像陶氏杜邦已经称雄了半个多世纪,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等能源巨头,更是在能源危机等推动下,产生过大幅的超额收益,而现在的世界还远离不开石油。7)公用事业公用事业行业,收益处于中下游水平,是类固定收益的防御品种,在美股7次经济危机中有6次跑赢大盘。这个行业弹性小,受无风险利率、市场风险偏好影响大,而且在美股历史上受电力法案等价格管控的变化,也出现过阶段性的好收益。8)工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工业作为整体虽然略跑输大盘,但龙头公司的地位确实相当稳健,1970年的通用电气、霍尼韦尔、卡特彼勒、联合太平洋等都出现在2018年的Top10中。传统的工业也是容易让人忽略、沉闷的领域,过去行业本身的技术变化并不快,龙头公司建立的优势比较稳健。在2018年,还有了联合包裹、联邦快递、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风险提示:此文只是本人的投资笔记,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评论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